立春養生
----- 養陽護肝 有助生發
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,“立”字有開始的意思。從這一天開始正式進入春季,人們會明顯感覺到白晝時間變長,天氣也開始暖和了。立春時節,起居要做到夜臥早起。春氣通于肝氣,春季正宜養肝護陽。要做到心胸開闊、樂觀向上,要保持愉悅的心境,切忌憂思惱怒。飲食方面應盡量少酸多甜,宜食辛甘發散之品,不宜食酸收之味。避免過度耗損,要采納自然之氣以養陽,宜舒展形體,克服倦懶思眠,多參加室外活動,使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。
護肝除了遠離煙酒,注意飲食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伸懶腰。伸懶腰是人體自我保健,特別是肝臟保健的一種條件反射。人體困乏時,氣血循環緩慢,這時若舒展四肢,伸腰展腹,全身肌肉用力,并配以深呼吸,可以吐故納新、行氣活血、通暢經絡關節、振奮精神。伸懶腰后,血液循環加快,全身肢體關節、筋肉得到了活動,睡意皆無,這樣也激發了肝臟機能,使肝臟得到“鍛煉”,從而達到保健效果。伸懶腰時要使身體盡量舒展,四肢要伸直,全身肌肉都要用力。伸展時,盡量吸氣;放松時,全身肌肉松弛,盡量呼氣。老年人經常伸懶腰,還可增加肌肉、韌帶的彈性,延緩衰老。
立春養生 ----- 虛邪賊風
避之有時
風,是春天的主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“風者,百病之長也”。在六淫病邪中,風是致病的首要因素。春天陽氣生發,皮膚的毛孔逐漸張開,肌膚腠理變得疏松,人體內的正氣抵御外部襲擊的能力變弱,風邪就容易“鉆空子”。風邪極少單獨存在,與寒同行稱為“風寒”,與熱同行稱為“風熱”,與濕同行稱為“風濕”,如常見的風寒外感、風濕痹痛等。立春時節,寒氣逼人,多以風寒存在,所以民間有“春風如刀刮,死牛又瘦馬”的說法。
立春養生 ----- 勤梳頭,將風邪拒之門外
梳頭能將風邪“拒之門外”。《圣濟總錄-神仙導引》中記載“梳欲得多,多則祛風,血液不滯,發根常堅”,《延壽經》認為“發多梳能明目祛風”。人腦后面有三個穴位,兩個風池穴,一個風府穴。中醫有“風府、風池尋得到,傷寒百病一時消”的說法。經常梳頭,能刺激這幾大穴位,通暢氣血,讓風邪繞道而行。
梳頭時,將頭發散開,先用梳子梳理散亂的發端,然后慢慢旋轉著梳攏。先從前額發際向后梳,梳到頸后的發根處,之后,俯身從后頸發根梳到發梢末端,再從左、右耳的上部別向反方向梳理。
頭發稀疏的老人,可用手指代替梳子,邊梳邊按摩頭皮。梳頭時,身體可以稍稍往前屈或向后仰,以促進血液循環。梳時應用力均勻,不要過猛,速度應均勻緩慢。每個部位重復5-6次,平均每天梳理100次左右
立春養生 ----- 紅酒菠菜 痔囧拜拜
春天剛到,痔瘡就迫不及待地“登場”了。痔瘡由腸胃內熱蓄積引發,所以首要任務是掃除腸胃里的積熱,讓腸胃保持輕松順暢。
菠菜是最好的“腸道清熱潤滑劑”。《本草求真》中說,“菠菜,何書皆言能利腸胃,蓋因滑則通竅,菠菜質滑而利,凡人久病大便不通,及痔漏關塞之人,咸宜用之”。菠菜之所以具有這些功效,是因為其性涼味甘,歸腸、胃經,可活血補血、滋陰潤燥、清熱解毒、潤腸通便。
清洗后的菠菜切段,倒入適量紅酒淹沒過菠菜,密封浸泡數小時,就可以將紅酒倒出來飲用了。菠菜每隔三四天更換一次,以保鮮嫩營養。容器里的紅酒會越喝越少,要不斷添加。泡好后,晚上睡覺前喝10毫升左右,不僅能減輕痔瘡灼痛感,還有助睡眠,一舉兩得。但需注意的是,紅酒也屬酒類,過量飲用易使病情加重。
上班族也可常做提肛運動預防痔瘡。全身放松,將臀部和大腿用力夾緊,舌抵上腭,用鼻慢慢吸氣,同時將肛門提起,包括會陰部。停頓5秒后,緩緩呼氣,并放松肛門。重復10-20次。
辣椒、姜、蒜、酒類等辛辣刺激性和火鍋燒烤之類的油膩性食物,會加重腸道內熱堆積,應少吃或不吃。
凡事在于“堅持”二字,如果能堅持下去,您一定能遠離痔瘡,享受一個明媚的春天。
立春養生 ----- 春食花椒 除濕散寒
立春以后,炒菜時可多放一些花椒。花椒性溫,溫中散寒、除濕、止痛、殺蟲,春季適度食用,有助于人體陽氣的生發。春季是流行病的多發季節,花椒對各種細菌病毒有抑制作用,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。
春季雨水較多,脾胃虛弱的人易受濕邪困擾,導致消化不良。花椒溫中除濕,脾胃虛寒、食欲不振者應吃點花椒,寒性痛經及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可適當吃點花椒。
但花椒性熱,容易上火的朋友應適量食用,孕婦多食會損傷胎氣,也應少食。另外花椒有回乳作用,食用后易導致斷乳,哺乳期的媽媽應注意。
立春 ----- 由來立春 立春是怎么來的?
明代王象晉《群芳譜》“立,始建也。春氣始而建立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“正月節,立,建始也……立夏秋冬同。”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
時就有了,那時一年中有立春、立夏 、立秋 、立冬 、春分 、秋分 、夏至 、冬至 八個節令,到了《禮記·月令》
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中,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。
在漢代前歷法曾多次變革,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,意思春天從此開始。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,直到1913年,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,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。此后立春日,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并傳承下來。
立春 ----- 物候
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:“一候東風解凍,二候蜇蟲始振,三候魚陟負冰”,說的是東風送暖,大地開始解凍。立春五日后,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,再過五日,河里的冰開始溶化,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,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,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。
自秦代以來,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。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,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,春是溫暖,鳥語花香;春是生長,耕耘播種。在氣候學中,春季是指候(5天為一候)平均氣溫10℃至22℃的時段。
立春 ----- 農事
立春后氣溫回升,春耕大忙季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。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,太陽暖了。氣溫、日照、降雨,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,趨于上升或增多。小春作物長勢加快,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,應該及時澆灌追肥,促進生長。
農諺提醒人們“立春雨水到,早起晚睡覺”,大春備耕也開始了。雖然立了春,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,“白雪卻嫌春色晚,故穿庭樹作飛花”的景象。這些氣候特點,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,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,中耕松土,追施返青肥,防凍保苗。
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。“立”是“開始”的意思,自秦代以來,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。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,春是溫暖,鳥語花香;春是生長,耕耘播種。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,都被稱為春天。
立春:二十四節氣之一,又稱“打春”,“立”是“開始”的意思,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,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正月節,立,建始也,立夏秋冬同。”古代“四立”,指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開始,其農業意義為“春種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”,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。
|